缺憾为美
文章分类: 道德与人生
作者 : 网络
更新时间: 2017-03-04 16:42:34
有一年,脸上长了个粉瘤,做完手术后,好几天都躲在家里,不愿意出门。看看脸上浅浅的疤痕,感觉天好像塌了。
好友闻之,哈哈笑了。他说,缺憾为美,缺憾为美。维纳斯如果不断掉一双臂膀,怎么能那么动人呢?
当时,认为他是安慰我,经历了几十年风雨后,发现,有时,缺憾的确蕴含几许不易觉察的美。
有位朋友,极其英俊。俊朗飘逸的相貌,诗意的胸襟,惹来很多女人的爱慕。
婚后三年之痒还没到,一次次接踵而来的爱慕,便搅得他身心不宁,文学创作常常因此中断。当我们都陆续出了书时,自觉英雄快要迟暮的他曾发奋过,躲在书斋里一个月不出来,连篇累牍地写。他的文笔很美,思考也深,正当我们为他欣喜时,他却突然中断了。问他怎么回事,原来,一场“美丽”的“邂逅”又开始了。
后来,他生了一场大病,形销骨立,千金散尽,郎俊的外貌一去不复返。面对困境,我们只有安慰,安慰多了,连自己也感觉乏味了,就离开他了。
几年后,他的一部作品,却横空出世。那么激越,昂扬,哀而不伤,一时间,感动了很多人。谈起这些年的经历,他说,要说,还得感谢这次缺憾,是它教会了我很多。
后来,他渐渐走近了佛学,文学风格日益疏朗。
那晚,他的作品获了奖,三五好友相聚庆贺后,我回家一个人卧在暗夜,看着云行月移的星空,我忽然想明白了故友的话,缺憾为美。
历史上,有多少人,曾以缺憾为美呢!
李煜当皇帝时,他的词和柳永年轻时的一样。后来,他的词风突然变了,那是在他国破家亡后之后。
春花秋月何时了,
往事知多少。
小楼昨夜又东风,
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。
雕栏玉砌应犹在,
只是朱颜改。
问君能有几多愁,
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
有人说,历史用一个国家的破灭,造就了一代千古词帝。我们当然不希望李煜家国破灭,但由此也可以看到,缺憾里确实深具难以觉察的美。
虽然如此,但作为一般人,人人都惧怕缺憾。
那晚夜半,当我忙完手头工作,一个电话忽然打来,责备我为什么要传播佛法,以至于他的孩子要闹着出家。
我一语不发,默然挂了电话。这类指责,我曾听不少大德受到过,没成想,无名的我也尝到了个中的滋味。
不过,这类指责,无须辩解,也无法辩解。因为,每个人的观察角度不一样。一如清爽的春雨,在夜行人眼里,或许是懊恼的淫雨。出家求解脱,对红尘里的朝夕相处的亲情来讲,是一种缺憾。但生生世世朝生暮死的相处,碌碌无为地走过、无奈地分手一次又一次,是不是一种更大的缺憾呢?
可惜,沉迷于红尘中的人,都以对眼前的欲望的得到得到再得到为完美,以失去为缺憾。
真正的智者,不仅不惧怕缺憾,还会主动寻求缺憾。当现在的父母,都对孩子无比疼爱,风吹到头上都怕着凉时,明朝末年,一个母亲却因为孩子不肯过河读书,把孩子扔进河流里,终于唤醒孩子不懈上进;当孩子矢志不移出家时,她忍却慈母的眼泪,送他去寻找自己的路。她就是明朝国师——憨山大师的母亲。
当过多的追求感官完美之触的溺爱,造成过去的败家子,现在的越来越多只知有我,啃老成风、面对社会不知所措的长不大的孩子时,憨山大师的母亲,却用追求缺憾的智慧,造就了一代圣贤。
佛陀辞亲出家、孔子辞去官位周游列国时,何尝不知道,那对亲人来讲,是一种缺憾呢?但他们也知道,这类小小的缺憾,能造就人生的大美和大圆满。因此,佛陀说,忍小苦,得大乐。因此,曾国藩把自己的书斋,起名为“求阙斋”。
人活在世上,不可能处处圆满。有得必有失,有舍必有得。
或许,作为红尘男女来讲,我们不必故意去求缺憾,但我们只要有了不求圆满,不惧缺憾的智慧认知,或许,能让我们的人生更自在,更洒脱。